图片
据《汉书·艺文志》记载,《孟子》七篇之外,另有《外书》四篇。东汉赵岐《孟子题辞》曰:“又有《外书》四篇,性善辨文说孝经为政,其文不能弘深,不与内篇相似,似非《孟子》本真,后世依放而托之者也。”关于这四篇篇名,有两种读法。一种是:《性善辨》、《文说》、《孝经》、《为政》;另一种是:《性善》、《辨文》、《说孝经》、《为政》。二说并存。《孟子外书》是姚士粦编撰的著作,疑为后人伪托。
《孟子外书》
性善辩第一
【原文】
孙卿子自楚至齐,见孟子而论性。
孟子曰:“有善无恶,天也;有善有恶,人也。”
孙卿子曰:“有善有恶,天也;有善无恶,人也。”
孟子曰:“率天下之人而迷性本者,必自子始矣”。
【译文】
荀子从楚国到齐国,见到孟子,和他讨论人性的问题。
孟子说:“有善而无恶的,是天性;有善有恶的,是人性。”
荀子说:“有善有恶的,是天性;有善无恶的,是人性。”
孟子说:“带领天下的人迷惑于人性的本质的,一定是从你开始的。”
【原文】
孟子曰:“虎狼知父子,蜂蚁知君臣,而况于人乎!故人之性善。今人之性不善,皆失丧其性故也。”
【译文】
孟子说:“虎狼知道父子之情,蜂蚁知道君臣之义,何况是人呢!所以人的本性是善良的。现在人的本性不善良,都是因为丧失了他们的本性的缘故。”
【原文】
孟子曰:“性善也,尧舜不胜其美;习不善也,桀纣不胜其恶。性无不善而欲害之,水无不清而物污之,是岂水之性也哉?”
【译文】
孟子说:“人性本善,尧舜的美好品质多得说不完;习性不好,桀纣的恶行也多得说不完。人性没有不善良的,而欲望会损害它,就像水没有不清的,而外物会污染它,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?”
【原文】
曼丘不择问于孟子曰:“夫子焉学”?
孟子曰:“鲁有圣人曰孔子,曾子学于孔子,子思学于曾子。子思,孔子之孙,伯鱼之子也。子思之子曰子上,轲尝学焉,是以得圣人之传也。
【译文】
曼丘不择问孟子说:“先生从哪里学习的呢?”
孟子说:“鲁国有位圣人叫孔子,曾子向孔子学习,子思向曾子学习。子思是孔子的孙子,伯鱼的儿子。子思的儿子叫子上,我曾经向他学习,因此得到了圣人的传承。”
【原文】
孟子曰:“舜生于姚墟,禹生于石纽,汤生于蒲南,文王生于台疆。千年一圣,犹旦暮也。”
【译文】
孟子说:“舜出生在姚墟,禹出生在石纽,汤出生在蒲南,文王出生在台疆。一千年出现一个圣人,就好像早晚之间那么快。”
【原文】
孟子曰:“太山之高,参天入云,而瞽者莫之见也;黄河之涛,冲击如雷,而聋者莫之闻也。甚矣,人不可不学也。”
【译文】
孟子说:“泰山很高,高耸入云,但盲人却看不见;黄河的波涛,汹涌如雷,但聋子却听不见。可见,人不可以不学习。”
【原文】
孟子三岁而孤。孟母贤,携孟子以居。始舍近墓,孟子幼,嬉戏为墓间事,踊跃筑埋,
孟母曰:“此非所以居我子也。”乃去。舍市,又嬉戏为贾 事,
孟母曰:“亦非所以居我子也。”徙学旁,乃设俎豆,揖让进退。
孟母曰:“此真可以居我子矣”。
【译文】
孟子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。孟母很贤德,带着孟子居住。起初住在墓地附近,孟子小时候,游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之类的事,还热衷于筑坟埋土。
孟母说:“这里不是适合我儿子居住的地方。” 于是就离开了。后来住在集市附近,孟子又学起商人做生意的事。
孟母说:“这里也不是适合我儿子居住的地方。” 又搬到学校附近,孟子就学习祭祀礼仪、作揖逊让、进退法度这类仪礼方面的学问。
孟母说:“这里才真正是可以让我儿子居住的地方。”
【原文】
孟子幼诵,其母方织,孟子辍乃复诵。母知其喧也,呼而问之曰:“何为辍”?对曰:“如有失复得”。母引刀断其织,以此戒之。自后孟子不复喧矣。
【译文】
孟子小时候诵读诗书,他的母亲正在织布。孟子突然停止诵读,过了一会儿又继续诵读。母亲知道他是因为分心而中断,就把他叫来问道:“为什么中断诵读?” 孟子回答说:“好像有东西丢了,后来又找到了。” 母亲拿起刀割断了她织的布,用这个来告诫孟子。从此以后,孟子不再分心。
【原文】
孟子妻独居踞,孟子入户视之,白其母曰:“妇无礼,请去之”。
母曰:“何也”?
曰:“踞”。
母曰:“何以知之”?
曰:“我亲见之。”
母曰:“乃汝无礼也,礼不云乎'将入门,言必闻;将上堂,声必扬;将入户,视必下。不掩人不备’。今汝往燕私之室,入户不有声,令人踞而视之,是汝之无礼,非妇之无礼也。”孟子自责,不敢去妇。
【译文】
孟子的妻子独自在家时,叉开腿坐着。孟子进屋看见后,告诉他的母亲说:“妻子无礼,请允许我休了她。”
母亲问:“为什么?”
孟子说:“她叉开腿坐着。”
母亲问:“你怎么知道的?”
孟子说:“我亲眼看见的。”
母亲说:“这是你无礼,礼书上不是说'将要进门时,要先出声示意;将要上堂时,声音要响亮;将要进屋时,眼睛要往下看。不要趁人不备而突然闯入’。现在你到妻子的私人房间,进屋没有出声,让她在不知的情况下被你看到叉腿坐着,这是你的无礼,不是你妻子的无礼。” 孟子听后自责,不敢休妻。
【原文】
孟子处齐为客卿,居常有忧色,拥楹而叹。
孟母见曰:“子拥楹而叹,若有忧色,何也”?
对曰:“轲闻之,君子称身而正位,不为苟得而受赏,不贪荣禄。今道不用于齐,愿行而母老,是以忧也。”
【译文】
孟子在齐国做客卿,时常面带忧虑之色,靠着柱子叹息。
孟母看见后说:“你靠着柱子叹息,好像有忧虑之色,为什么呢?”
孟子回答说:“我听说,君子衡量自己的才能而居适当的职位,不因为苟且求得而接受赏赐,不贪图荣华禄位。现在我的主张在齐国得不到采用,我想离开,但母亲您已经年老了,所以我很忧虑。”
【原文】
孟母曰:“妇人之礼,精五饭, 酒浆,缝衣裳而已,故有阃内之修,而无境外之志。
《易》曰:'在中馈,无攸遂’。
《诗》曰:'无非无仪,惟酒食是议’,以言妇人无擅制之义,而有三从之道也。故幼则从乎父母,嫁则从乎夫,夫死则从乎子,礼也。今子成人也,而我老矣。子行乎子义,吾行乎吾礼,子何忧也。”
【译文】
孟母说:“妇人的礼仪,不过是精心准备饭食、酒菜,缝补衣裳罢了,所以有室内的操持,而没有对外的志向。
《易经》说:'在家中主持饮食之事,不要自作主张。’
《诗经》说:'不要自作主张,不要另立规矩,只要议论酒食之事。’这是说妇人没有擅自作主的道理,而有三从之道。所以年少时听从父母,出嫁后听从丈夫,丈夫死后听从儿子,这是礼。现在你已经成人,而我已经年老。你行你所认为的义,我行我的礼,你有什么可忧虑的呢?”
【原文】
孟子游于莒,有曾子讲堂焉。孟子登堂弹琴而歌,二三子和之。莒父老曰:“久矣夫,不闻此音也。圣人之徒也。”
【译文】
孟子在莒国游历,那里有曾子的讲堂。孟子登上讲堂弹琴唱歌,他的几个弟子跟着应和。莒国的父老乡亲说:“很久没有听到这样的音乐了。这是圣人的门徒啊。”
【原文】
孟子曰:“人皆知以食愈饥,莫知以学愈愚;人皆知粪其田,莫知粪其心。粪田莫过于利苗得粟,粪心易行而得所欲。何谓粪心?博学多闻。何谓易行?一性止淫也。
【译文】
孟子说:“人们都知道用食物来解除饥饿,却不知道用学习来消除愚昧;人们都知道给田地施肥,却不知道给心灵施肥。给田地施肥莫过于使禾苗生长从而得到粮食,给心灵施肥则可以改变行为而实现愿望。什么是给心灵施肥?就是博学多闻。什么是改变行为?就是抑制自己的欲望。”
【原文】
孟子谓子石曰:“卵有毛,信乎?”
子石曰:“信。”
孟子曰:“何为其然也。”
子石曰:“卵无毛,鸡无羽。”
孟子曰:“鸡而烹,人可食。然则子腹亦有鸡与?”
【译文】
孟子对子石说:“鸡蛋有羽毛,是真的吗?”
子石说:“是真的。”
孟子说:“为什么是这样呢?”
子石说:“如果鸡蛋没有羽毛,鸡就不会有羽毛。”
孟子说:“鸡煮熟了,人可以吃。那么你的肚子里也有鸡吗?”
【原文】
孟子曰:“筦敬仲仁,故齐威公亦仁;筦敬仲义,故齐威公亦义。吾于《河广》,知德之至也。
【译文】
孟子说:“管仲做到了仁,所以齐威公也做到了仁;管仲做到了义,所以齐威公也做到了义。我从《河广》这首诗中,知道了道德的至高境界。”
【原文】
徐辟将之秦,孟子曰:“秦,虎狼之国,子何游焉?”
徐辟对曰:“山东之国无可与者,苏子来招,故将必往。”
孟子曰:“夫苏子,天下之至无信人也,天下之大不义人也,子何交焉?”
徐辟对曰:“辟之祖自南州迁于郏鄏,今五世矣,于苏为睦。且辟,苏之自出也。”
孟子曰:“然则姑赠子以言,不约纵,不连横,不为威屈,不为利疚,以守子素,以全子生,斯可矣。”
【译文】
徐辟将要到秦国去,孟子说:“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,你为什么要去那里游历呢?”
徐辟回答说:“崤山以东的国家没有值得交往的,苏子来招我,所以我一定要去。”
孟子说:“苏子是天下最不讲信用的人,是天下最不仁义的人,你为什么要和他交往呢?”
徐辟回答说:“我的祖先从南州迁到郏鄏,到现在已经五代了,和苏家一直很和睦。而且我是苏家的后代。”
孟子说:“那么姑且送你一句话,不参与合纵连横的事,不被威势所屈服,不因为利益而内心不安,坚守你的本性,保全你的生命,这样就可以了。”
文说第二
【原文】
孟子曰:“文其说,不若文其心。文胜者不陋,不若质胜者可久。”
孟子曰:“士贵立志,志不立则无成。”
孟子曰:“君子为己,小人为人。为己者逸而泰,为人者劳而危。”
孟子曰:“人不可以不知天,凡事可以对天,则知天矣。”
【译文】
孟子说:“修饰自己的言辞,不如修养自己的内心。言辞华美者不会显得浅陋,但不如质朴而有实质者能够长久。”
孟子说:“士人以立志为贵,志向不确立就不会有成就。”
孟子说:“君子为自己而学,小人为别人而学。为自己而学的人安逸而安泰,为别人而学的人辛劳而危险。”
孟子说:“人不可以不了解天,凡是事情可以对上天讲得清楚,那么就了解天了。”
【原文】
孟子问于子上曰:“敢问圣人之教?”
子上曰:“言仁不言暴,言义不言利,言礼不言邪,言信不言诈,此圣人之教也。”
子上谓孟子曰:“舜之诰禹曰:'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,惟精惟一,允执其中。’子其识之。”
【译文】
孟子问子上说:“请问圣人的教诲是什么?”
子上说:“说仁而不说暴,讲义而不说利,说礼而不说邪,说信而不说诈,这就是圣人的教诲。”
子上对孟子说:“舜告诫禹说:'人心是危险难测的,道心是幽微难明的,只有精心专注,真诚地秉持中正之道。’你要记住这句话。”
【原文】
公明高问于孟子曰:“《诗》云:'不敢暴虎,不敢冯河’,
又云:'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。’何谓也?”
孟子曰:“君子之学敬而已矣。”
孟子曰:“言不可不慎也。言巧则天刑之,言刻则人害之。《大雅》云:'无言不仇,无德不报’。
【译文】
公明高问孟子说:“《诗经》说:'不敢徒手搏虎,不敢徒步过河’,又说:'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’。这是什么意思呢?”
孟子说:“君子学习的就是一个'敬’字而已。”
孟子说:“说话不可不谨慎。花言巧语上天会惩罚他,言辞苛刻别人会伤害他。《大雅》说:'没有什么话不会得到回应,没有什么德行不会得到报答。’”
【原文】
梁襄王问战于孟子。孟子曰:“战,危事也,臣未之闻也。”
孟子去梁,梁襄王追之,及诸东桑。孟子曰:“为吾谢梁王,勿忘先王之礼遇也,”再拜登车而去。
【译文】
梁襄王向孟子询问作战的事。孟子说:“作战是危险的事情,我没有听说过。”
孟子离开梁国,梁襄王追赶他,在东桑追上了。孟子说:“替我向梁王致歉,不要忘记先王对我的礼遇。” 拜了两拜后登车离去。
【原文】
万章从游于牛山之上,孟子喟然叹曰:“此齐景公流涕之所也,而其骨已朽矣。”
万章曰:“古之人何以不朽?”
孟子曰:“太上有立德,其次有立功,其次有立言,此之谓三不朽。古之人皆有死,君子虽死而求其不死者,若小人则未死而已死矣。”
【译文】
万章跟随孟子在牛山上游玩,孟子感慨地叹息说:“这里是齐景公曾经流泪的地方,而他的尸骨已经腐朽了。”
万章说:“古代的人为什么能够不朽呢?”
孟子说:“最上等的是树立德行,其次是建立功业,再其次是著书立说,这就是所说的三不朽。古代的人都会死去,君子虽然死了但他的精神却得以留存,而小人即使活着也如同死了一样。”
【原文】
陈仲子卒,孟子诔之曰:“吁嗟,仲子廉洁以保贞兮,求名而得名兮。数齐国之高士,舍仲子其谁称兮。惟山高而水流,千古一於陵兮。吁嗟,仲子名长存兮,可慰于九原兮。
【译文】
陈仲子去世,孟子悼念他说:“唉,仲子廉洁而保持操守,追求名声而得到了名声。数齐国的高洁之士,除了仲子还能有谁呢?只有那山高水长,千古留名的於陵仲子啊。唉,仲子的名声长久留存,可以在九泉之下得到安慰了。”
【原文】
隐于莱,孟子使人问之以书,且遗之粟。曰:“介士也。”
【译文】
(有个人)隐居在莱地,孟子派人送信去问候他,并且送给他粮食。说:“这是个耿介的士人。”
【原文】
万章问曰:“子庚何人也?”
孟子曰:“古之高人也,上不臣天子,下不事诸侯。《易》曰:'不事王侯,高尚其事。’”
【译文】
万章问:“子庚是什么人?”
孟子说:“他是古代的高洁之士,对上不做天子的臣子,对下不侍奉诸侯。《易经》说:'不侍奉王侯,高尚自己的事业。’”
【原文】
子叔问曰:“文王囚于羑里,孔子厄于陈蔡,何以系《易》也?”
孟子曰:“夫《易》,忧患之书也。安乐而不知《易》,君子吉,小人凶;忧患而不知《易》,小人吉,君子凶。是以君子不可以不知《易》。”
【译文】
子叔问:“文王被囚禁在羑里,孔子在陈蔡遭遇困境,他们为什么能为《易经》作传呢?”
孟子说:“《易经》是一部忧患之书。处于安乐之中而不了解《易经》,君子仍可获吉,小人则会有凶;处于忧患之中而不了解《易经》,小人可能获吉,君子则会有凶。所以君子不可以不了解《易经》。”
【原文】
孟子去齐,宿于昼,王蠋请见,孟子见之,蠋曰:“夫子何以久于齐也?”
孟子曰:“久于齐,非我志也。”
蠋曰:“我固知非夫子之志也。齐王外好善而心不好,夫子去国,乱将至矣。蠋是以忧也。”孟子去数年,而齐国果乱。
【译文】
孟子离开齐国,在昼邑住宿,王蠋请求拜见,孟子接见了他,王蠋说:“先生为什么在齐国停留这么久呢?”
孟子说:“在齐国久留,不是我的志向。”
王蠋说:“我本来就知道这不是先生的志向。齐王表面上喜欢善,而内心并不喜欢,先生离开齐国,祸乱将要到来了。我因此而担忧。” 孟子离开几年后,齐国果然发生了动乱。
【原文】
滕文公卒,葬有日矣。天大雨,雪及牛目,群臣请弛期,太子不许。
惠子谏曰:“昔者王季葬涡山之尾,栾水啮其墓,见棺之前和文王曰:'先君欲见群臣百姓矣。’乃出为帐三日后葬。今先公欲小留而抚社稷,故使雪甚弛期而更为日,此文王之志也。”
孟子曰:“礼也。”
【译文】
滕文公去世,下葬的日期已经确定。天下大雨,雪深达牛眼,群臣请求推迟下葬日期,太子不答应。
惠子进谏说:“从前王季葬在涡山的脚下,栾水侵蚀他的坟墓,露出了棺材的前端。文王说:'先君想要见见群臣百姓。’于是把棺材抬出来,搭起帐篷,三天后下葬。现在先公想要稍微停留一下来安抚国家,所以才让雪下得这么大。推迟日期,另选日子,这是文王的心意。”
孟子说:“这是符合礼的。”
孝经第三
【原文】
孟子曰:“《孝经》者,曾子传于孔子,诸弟子不得而闻也。”
孟子曰:“曾子之孝,士之孝也。故孔子先以事亲、事君、立身告之。”
【译文】
孟子说:“《孝经》是曾子从孔子那里传承下来的,其他弟子没有机会听到。”
孟子说:“曾子的孝,是士人的孝。所以孔子先把侍奉父母、侍奉君主、立身处世的道理告诉他。”
【原文】
孟子曰:“天子之孝,文王也;诸侯之孝,鲁釐公也;卿大夫之孝,孟庄子也;士之孝,曾子舆也;庶人之孝,大连少连也。”
【译文】
孟子说:“天子的孝,以周文王为代表;诸侯的孝,以鲁釐公为代表;卿大夫的孝,以孟庄子为代表;士人的孝,以曾子舆为代表;庶人的孝,以大连少连为代表。”
【原文】
孟子曰:“舜生五十而不失其孺子之心。”
孟子曰:“孝者,顺德也。父子亲,兄弟睦,夫妇和,人人齐其家而天下平矣。”
孟子曰:“乐正子春,生孝也;茅 ,死孝也。”
【译文】
孟子说:“舜到了五十岁还没有失去他孩童般的心。”
孟子说:“孝,就是顺应道德。父子相亲,兄弟和睦,夫妇和谐,每个人都能治理好自己的家庭,天下就太平了。”
孟子说:“乐正子春的孝,是在父母生前尽孝;茅的孝,是在父母死后尽孝。”
【原文】
乐正子春年九十矣,使其孙克学于孟子,告之曰:“昔者圣人之门,颜子以仁,曾子以孝,季路以勇,伯赣以智,各以所得闻于天下,传于后世。汝往矣,庶几其有一得乎!
【译文】
乐正子春九十岁了,让他的孙子乐克向孟子学习,告诉他说:“从前圣人的门下,颜回以仁著称,曾子以孝著称,子路以勇著称,伯赣以智著称,他们各自以自己的所得闻名天下,流传后世。你去吧,希望你能有所收获!”
【原文】
孟母之丧,门弟子各治其事,陈臻治货,季孙郊治车,咸丘蒙治器,万章治縗,充虞治榇,公都彧治馔,陈代治牲,乐正克治仪,公孙丑治宾客。孟子三日不食,哭不止。
门弟子请曰:“古者五十不毁。”
孟子曰:“五十也乎哉!吾母死,吾犹孺子也。”
子见之,流涕自责曰:“今而知圣人之道。”遂弃墨而归儒。
【译文】
孟母去世,孟子的门下弟子各自办理丧事相关的事务,陈臻管理财物,季孙郊管理车辆,咸丘蒙管理器具,万章管理丧服,充虞管理棺材,公都彧准备饮食,陈代管理牲畜,乐正克管理礼仪,公孙丑接待宾客。孟子三天没有吃饭,哭泣不止。门下弟子劝他说:“古时候,五十岁的人就不因为丧事过度哀伤而伤害身体。” 孟子说:“五十岁就该这样吗?我母亲去世,我就像个孩子一样。”
有个人见到孟子的样子,流着泪自责说:“现在我才知道圣人之道。” 于是放弃墨家学说而归附儒家。
【原文】
孟子曰:“传言失指,图景失形,言治者善实。
【译文】
孟子说:“传言往往会失去原意,图画往往会失去原形,谈论治理国家的人应该注重实际。”
【原文】
梁惠王曰:“先王用李悝,尽地利,至于今赖之。”
孟子曰:“非古也。古莫善于,者殷法,虽周亦 也。地有余利,则民有余地。无余利则君有余,损下以益上,非古也。”
【译文】
梁惠王说:“先王任用李悝,充分开发土地的利益,直到现在我们还依赖他的政策。”
孟子说:“这不符合古代的做法。古代没有比井田制更好的了,井田制是殷代的制度,周朝也沿用了井田制。土地有多余的利益,那么百姓就有多余的土地。如果土地没有多余的利益,那么君主就会有多余的财富,损害百姓来增加君主的财富,这不符合古代的做法。”
【原文】
孟子三见齐宣王而不言事,丑子曰:“夫子何以三见齐王而不言?”
孟子曰:“我先攻其邪心,邪心去则无不正矣。《书》曰:'格其非心’。”
【译文】
孟子三次拜见齐宣王却不谈论政事,丑子说:“先生为什么三次拜见齐王却不说话呢?” 孟子说:“我要先纠正他的邪念,邪念去除了,就没有什么不正确的了。《尚书》说:'纠正他不正确的心思’。”
【原文】
孟子去齐,子敖饯于牢门。再举觞,孟子辞而去,子敖曰:“夫子盍赋诗乎?”
孟子曰:“子大夫欲我赋诗乎?不曰坚乎,磨而不磷;不曰白乎,涅而不缁。”
【译文】
孟子离开齐国,子敖在牢门为他设宴送行。子敖再次举杯敬酒,孟子推辞后离开,子敖说:“先生为什么不赋诗一首呢?”
孟子说:“子大夫你想要我赋诗吗?不是说坚硬的东西,磨也磨不薄;不是说洁白的东西,染也染不黑。”
【原文】
屋庐子曰:“无为而治,何如?”
孟子曰:“有心于无为,非无为也。虞舜,先劳而后逸者也。”
【译文】
屋庐子说:“无为而治怎么样?”
孟子说:“有意去追求无为,就不是真正的无为了。虞舜就是先辛勤劳作而后获得安逸的人。”
【原文】
孟子曰:“矫枉不可过直。”
孟子曰:“天下有道,诸侯有王。东迁以后,天下无王,五伯之罪也。”
孟子曰:“有远虑者无遗策,无深谋者有败机。”
孟子曰:“敬老爱幼,推心于民,天下如运掌中也。”
【译文】
孟子说:“纠正偏差不能超过应有的限度。”
孟子说:“天下有道的时候,诸侯都尊奉天子。周平王东迁以后,天下没有了真正的天子,这是五霸的罪过。”
孟子说:“有长远谋划的人不会失算,没有深谋远虑的人就会有失败的危机。”
孟子说:“尊敬老人,爱护儿童,把这种心情推及到百姓身上,治理天下就会像在手掌中运转东西一样容易。”
【原文】
齐人伐赵,桃应问于孟子。孟子曰:“毋嗜杀,将心也;勿争功,将才也;与士卒同甘苦,将道也。”
【译文】
齐国人攻打赵国,桃应向孟子请教。孟子说:“不喜欢杀人,这是为将者应有的心态;不争夺功劳,这是为将者应有的才能;与士卒同甘共苦,这是为将者应有的道义。”
【原文】
孟子说齐宣王而不说。淳于髡侍,
孟子曰:“今日说公之君,公之君不说,意者未知善之为善乎?”
淳于髡曰:“夫子亦诚无善耳。昔者瓠巴鼓瑟而潜鱼出听,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。鱼马犹知善之为善,而况君人者也?”
孟子曰:“夫电雷之起也,破竹折木,震惊天下,而不能使聋者卒有闻;日月之明,遍照天下,而不能使盲者卒有见。今公之语若此也。”
淳于髡曰:“不然。昔者揖封生高商而齐人好歌,杞梁之妻悲哭而莒人称咏。夫声无细而不闻,行无隐而不形。夫子苟贤,居鲁而鲁国削,何也?”
孟子曰:“不用贤,削何有也。吞舟之鱼不居潜泽,度量之士不居污世。夫艺,冬至必凋,吾亦时矣。《诗》曰:'不自我先,不自我后’,非遭凋世者与?”
【译文】
孟子游说齐宣王,齐宣王却不高兴。淳于髡在一旁侍奉,
孟子说:“今天我游说你的君主,你的君主却不高兴,或许是他不知道什么是善吧?”
淳于髡说:“先生你也确实没有什么善言吧。从前瓠巴弹奏瑟,潜游的鱼都出来听;伯牙弹琴,拉车的六匹马都仰头吃草。鱼和马尚且知道什么是善,何况是统治百姓的君主呢?”
孟子说:“雷电响起,能折断竹子和树木,震惊天下,但却不能让聋子听到;日月的光辉,普照天下,但却不能让瞎子看到。现在你的话就像这样。”
淳于髡说:“不是这样的。从前揖封出生,高商出现,齐国人就喜欢唱歌;杞梁的妻子悲伤哭泣,莒国人就歌颂她。没有声音会因为太细微而听不到,没有行为会因为隐蔽而不显现。先生你如果贤能,住在鲁国而鲁国却衰落了,这是为什么呢?”
孟子说:“不任用贤人,国家怎么会不衰落呢?能吞下舟船的大鱼不会住在浅水里,有度量的士人不会生活在污浊的世道。草木到了冬至就会凋零,我也生不逢时啊。《诗经》说:'灾难不在我之前降临,也不在我之后降临’,我难道不是遭遇了世道衰落的时期吗?”
【原文】
驺衍请受业于孟子。孟子曰:“吾老矣,不能偕子游于九州之外。”
【译文】
驺衍请求拜孟子为师。孟子说:“我老了,不能和你一起到九州之外去游历了。”
为政第四
【原文】
孟子曰:“为正以心,为邪以心。心之所之,邪正因之。故君子存心而不放。”
【译文】
孟子说:“做正确的事是出于内心,做邪恶的事也是出于内心。心所向往的地方,决定了行为的正邪。所以君子要守住自己的心而不使它放纵。”
【原文】
孟子曰:“道不远人,人之为道而远人,不可以为道。尧舜之道非远人也,人自不思之尔。”
【译文】
孟子说:“道并不远离人,如果有人认为道远离人,那就不可以称为道了。尧舜之道并不远离人,只是人们自己不去思考罢了。”
【原文】
孟子曰:“人谓孟尝君好士,吾不信也。”
【译文】
孟子说:“人们说孟尝君喜欢士人,我不相信。”
【原文】
高子问于孟仲子曰:“《诗》云:'维天之命,於穆不已’,何谓也?”
孟仲子曰:“大哉!天命之无极,而美周之礼也。”
孟子曰:“否,不然。'维天之命,於穆不已’,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,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。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,纯亦不已。”
【译文】
高子问孟仲子说:“《诗经》说:'上天的旨意,深远而无穷’,这是什么意思呢?” 孟仲子说:“伟大啊!天命没有极限,这是在赞美周朝的礼仪。”
孟子说:“不,不是这样的。'上天的旨意,深远而无穷’,这是说天之所以为天的原因;'啊,多么显明啊,文王的品德如此纯厚’,这是说文王之所以被称为'文’,是因为他的品德纯厚而不已。”
【原文】
高子问于孟子曰:“夫嫁者,非己所自亲也。卫女何以得编于《诗》也?”
孟子曰:“有卫女之志则可,无卫女之志则舛。夫道二,常谓之经,变谓之权。怀其常道而挟其变,乃得为贤。夫卫女行中孝,虑中圣,权如之何?”
【译文】
高子问孟子说:“出嫁的女子,不是自己的亲人。卫国女子的事迹为什么能被编入《诗经》呢?”
孟子说:“有卫国女子那样的志向就可以,没有卫国女子那样的志向就不行。道有两个方面,常规的叫做经,变通的叫做权。既怀着常规的道,又能把握变通,才能成为贤人。卫国女子的行为符合孝,思虑符合圣人的标准,她的变通是多么恰当啊!”
【原文】
邾娄、缪公问政于孟子曰:“为政之道,奚先?”
孟子曰:“省刑罚,薄税敛,爱民之政也。非是则无所为政也。君其勿信幸臣之言。”
【译文】
邾娄缪公向孟子询问治理国家的道理,说:“治理国家的道理,首先应该做什么?”
孟子说:“减轻刑罚,减少赋税,这是爱护百姓的政策。不这样就无法治理国家。君主不要相信宠臣的话。”
【原文】
孟子过郯,见郯庄公。孟子道性善,言必称文王,庄公曰:“闻夫子之言,昭然若发曚矣。”
【译文】
孟子路过郯国,见到郯庄公。孟子讲述人性善的道理,说话必定称引周文王,郯庄公说:“听了先生的话,我就像拨开了蒙昧一样明白了。”
【原文】
孟子老于驺,燕昭王使乐间迎之,孟子不往。或问曰:“夫子何以不往?”
孟子曰:“以吾受齐王之知,是以不往。且燕王,霸才也,亦非王天下之主也。”
【译文】
孟子在邹国终老,燕昭王派乐间去迎接他,孟子不去。有人问他说:“先生为什么不去呢?” 孟子说:“因为我受到齐王的赏识,所以不去。而且燕王有称霸的才能,但不是能统一天下的君主。”
注:本文为采莲曲使用AI工具整理翻译,内容仅供参考,整理不易,转载需经本号授权且注明出处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股票配资佣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