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2025年上合组织峰会的东风掠过海河,俄罗斯姑娘阿妮娅·雅基莫娃的天津故事迎来了最动人的章节。这位莫斯科国立大学的博士生,用三年时光在天津外国语大学编织出跨越欧亚的友谊经纬,而今以"民间使者"身份,在天津之眼下唱响跨越国界的《朋友》,让世界听见文明对话的和声。
不同于常规的游览路线,阿妮娅的天津地图藏着独特的文化密码。她偏爱清晨六点的海河西路,看晨练的天津大爷在解放桥头打太极,看意式风情区的露台咖啡馆渐次苏醒。在五大道的民园广场,她曾跟着跳广场舞的阿姨学跳"最炫民族风",如今已能精准卡点每个节拍。"这是最生动的中国文化课",她笑着说,眼角泛起莫斯科春雪般的笑意。
古文化街的泥人张店铺里,阿妮娅不仅是顾客,更成了学徒。她跟着非遗传承人学习捏制"连年有余"年画娃娃,指尖沾满陶土的模样,让人想起她在莫斯科冬宫研究西方艺术史的专注。这种文化的双向渗透,在狗不理包子铺达到高潮——她不仅学会用筷子夹起包子,更懂得用天津话"介似嘛?"(这是什么?)与店员调侃,让传统小吃升华为文化交流的载体。
当夜幕降临,海河两岸的灯光亮起,阿妮娅站在天津之眼下的露天舞台,用中俄双语演唱《朋友》。歌声中,哈萨克斯坦的参会代表即兴加入哈萨克语和声,三种语言交织的旋律在海河上空荡漾,恰如上合组织"互信、互利、平等、协商"的宗旨在民间的生动注脚。
"天津像一本立体的《一千零一夜》。"阿妮娅在采访中这样形容。她眼里的天津,既有意式风情区的巴洛克建筑,又有劝业场的传统商号;既有海河游船的现代光影,又有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千年技艺。这种时空折叠的魅力,正是上合组织追求的文明互鉴的微观缩影。
如今,阿妮娅的天津故事仍在继续。她计划将《朋友》的旋律改编成交响乐,在明年的上合组织青年营上演奏。当被问及为何如此执着,她指着海河说:"你看这河水,既流向渤海,也通向太平洋,就像我们的友谊,永远奔向更广阔的天地。"
这场由一首歌引发的文明对话,正在海河之畔写下新的篇章。阿妮娅用她的方式证明:真正的文化交流,从来不是简单的符号搬运,而是心与心的真诚共振。而这,正是上合组织峰会赋予天津最珍贵的礼物——让不同文明的相遇,成为理解与共情的起点,让《朋友》的旋律,永远回荡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星空下。
股票配资佣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