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2年11月14日,南太平洋的一座小岛上,突然响起了猛烈的炮火声。炮火如暴风骤雨般猛烈,持续了整整1小时20分钟,才终于停息。美军官兵一时陷入慌乱和不安的状态。
过后,美军才得知,原来是日军出动了航空队,进行了一次空袭,目标是岛上的机场。这一突如其来的攻击,迫使美军无法向陆战一师提供所需的后勤补给,造成了严重的困扰。然而,尽管遭遇了空袭,美军依然有一项优势:他们掌握了新式雷达。雷达一旦探测到任何异常,附近的鱼雷艇中队便会迅速赶来,驱赶日军的航空队。
其实,日军早已为这场战斗做了充分的准备。在11月11日,日军联合舰队就计划对瓜岛发动空袭,12日晚上则打算炮击亨德森机场。而13日,海军少将田中濑三则率领运输队向瓜岛输送粮草。若一切顺利,瓜岛的粮食、药品以及弹药短缺的问题,很有可能会得到有效解决。
然而,日军航空队却遇到了一个令他们困惑的问题——亨德森机场似乎始终没有被摧毁。即便如此猛烈的轰炸,美军依然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和决心,机场始终保持着运转状态。他们甚至用钢板铺设跑道,遇到炸弹爆炸后,只要钢板换上就能继续使用。
与此同时,日舰队对美军的运输船攻击较少,似乎急于向瓜岛运送补给。结果,美军常常在海面上空袭,湛蓝的天空下,日军的运输船队屡遭轰炸,损失惨重。
展开剩余76%到了11月14日,日军38师团派出了约2000人,乘坐驱逐舰前往瓜岛。然而,运输舰队却没能靠近瓜岛,11艘舰船中就有6艘在途中被炸沉。剩下的几艘则采取了自杀式的方式,在火光四射的炮火中,硬是将1200袋大米抢运上岛。这点粮食对日军来说仍然远远不够。
美日两国的工业生产力悬殊,这一点在战争中体现得尤为明显。即使美军的重巡洋舰在空袭中被击中,他们也能立刻修复;而损毁的飞机,很快便能投入生产。然而,日军的工业能力却远远不及美军,到11月,日军的航母和战列舰已经捉襟见肘,根本无法与美军匹敌。
此时,田中濑三已被任命为负责运输粮草的指挥官。他的名声来源于他曾亲自参加过泗水海战,并在这场海战中,几乎摧毁了由荷兰、美国和澳大利亚组成的联合舰队。
11月29日,田中濑三带领7艘驱逐舰,满载着粮食、药品和武器,开始了向瓜岛的进发。长波号和高波号负责警戒,其余舰船则装满了各种物资。尽管这些舰艇的甲板几乎被粮草堆满,炮弹和鱼雷的数量被压缩到最低限度,导致许多炮管和发射管都无法转动,但田中濑三依然决心要将补给送到瓜岛。
然而,美军并不会让他们轻松通过。在得知日军运输舰队出发后,美海军指挥官哈尔西立即下令,所有可以升空的飞机立刻起飞,摧毁这支运输舰队。田中濑三心中十分清楚,如果发生意外,除了失去防空能力外,甚至连最基本的自保都难以做到。
随着多次海战后储备的粮草终于快要送到,然而,美军的拦截愈加严密。田中濑三下令高波号驶到舰队的左侧负责警戒,其他舰只则按照队形推进,一边不断地将铁筒投入海中,尽可能多地将粮食和药品扔到海面上。无论多少美军飞机来袭,他们都毫不退缩。
刚刚离开肖特兰岛,田中濑三便接到电报,得知美军的第67特遣舰队已经开始行动。舰队司令卡尔顿·莱特刚刚上任,他对日本海军的经验十分重视,强调万不得已不要接近敌舰,并尽可能避免被敌舰逼成一字队形。
当时,田中濑三接到电报时,看着“注意警戒”四个字,他不禁心生疑问:美军舰队来了,我们是继续扔粮食,还是与他们决一死战?
最终,田中下达了战斗命令:“今晚很可能遭遇敌舰,各舰不必拘泥于补给作业,争取歼灭敌人。”舰员们松了口气,终于可以反击了。
高波号负责警戒的观察兵目力异常敏锐,尽管没有雷达,但他通过猫眼在6000米外发现了76特混舰队的身影。他立即高喊:“发现敌驱逐舰!”田中用望远镜确认了敌舰的位置,随即下令:“停止补给,调整战斗队形,准备迎敌。”
双方舰队迅速展开激烈的交火,日军的水雷舰不断向美军舰队发射鱼雷,而美军的舰队则展开猛烈的炮火。尽管在混乱中,美军的中舰队也未能逃过日军鱼雷的攻击,但在这场艰苦的战斗中,田中的舰队损失惨重。最终,面对美军舰队的压倒性力量,田中下令撤退,不再继续进行补给。
这次战斗,标志着美日双方争夺瓜达尔卡纳尔岛屿的战斗中,联合舰队最后的一次胜利。美军的惨败让后人将这一片海域称为“铁底”,以纪念阵亡的官兵和被炸沉的巡洋舰。而田中濑三也成为美军心中的“难缠”对手,他最为感激的,正是那位凭借敏锐目力,在6000米外发现敌舰的观察兵,正是他的帮助,成功改变了战局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配资佣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