晨雾还未褪尽,北桥的空气里已飘着水袖般的唱腔。上班路上,付素红打开汽车音响里的豫剧伴奏,哼唱起了《打金枝》。下午时分,灵峰公园内如约响起吊嗓与戏曲演绎的场景,穿戏服的钦幼芬水袖一扬,锡剧小戏《尤成美》的调子漫出来,众人应声。
评弹声声、戏韵袅袅……戏,是北桥的精气神。这些年,苏州相城区北桥街道的戏曲味道变浓了,戏曲腔调日益生发,灵峰喜洋洋艺术团、盛北之音文艺社等活跃在乡村舞台上的文艺轻骑兵队伍,北桥当地学校打造的戏曲班与评弹班,“活力经开·戏韵北桥”戏曲嘉年华活动的震撼登场……今年,“茉莉花开”文艺直通车也“开”进北桥,上演了一出出大戏。
当专业院团的“高精尖”遇上民间艺术的“烟火气”,当传统戏曲的“老底子”撞上现代创意的“新表达”,这片土地上的文化振兴,是锣鼓声里的心跳,是水袖扬起的风华,是北桥人共同唱出的生生不息。
香盘轻叩故园门
北桥,南有漕湖,西有鹅真荡。这里是著名的戏曲文化之乡,骨子里全是戏曲的真性情。北桥有一座古戏台,清朝建筑,留存至今。或悲情,或大快人心的故事,都能在这里演绎别样韵味。自古繁华的北桥,商贾往来不绝,南北文化在此汇聚,戏曲艺术在此生根。清代戏剧家尤侗,组建老上海第一个滑稽剧团的阙阿水,弹词名家茅雨庵、俞筱云,二胡名师俞小和尚等都是从北桥走出去的艺术名家。北桥人对戏曲用情至深,老百姓爱听戏,也爱唱戏,锡剧、沪剧、越剧、京剧、黄梅戏等戏曲在当地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。
展开剩余82%1951年,活跃在北桥的业余剧团的冯仁德、马维克、李同仁等首次排演大型锡剧《刘胡兰》,引起轰动。1955年,丰伯荣、冯壮妹演出锡剧《双推磨》。之后,当地17个大队排演样板戏《沙家浜》《红灯记》《智取威虎山》等剧目,涌现了一大批唱锡、沪、京剧的业余演员。20世纪60年代,北桥锡剧演出队表演原创小戏《红渔民兵》。1976年北桥公社文艺宣传队应运而生,后改名北桥锡剧队。这支队伍技艺不凡,不亚于专业团队。20世纪90年代,老街上的北桥影剧院很热闹,看电影、看文艺汇演的人比比皆是,那时,北桥人已经懂得“赶时髦”了。
戏韵融入北桥的街巷肌理,成为丰润吴地的一道文化密码。闯过历史汤汤流河,戏乡的光芒始终熠熠生辉,镌刻在北桥文脉之上,羁绊着北桥人与戏曲之间的情缘。
弦歌互答满庭芳
根据北桥真人真事创作的锡剧小戏《尤成美》,在灵峰喜洋洋艺术团的演绎中生发不一样的感慨。演绎过程中,北桥镇尤西街尤新民家夹厢内,尤成美扮演者伏案写稿件,写得疲劳,伸个懒腰,拿着《光明报》唱:“靠你们这些小伙子抗日救国,抗得住吗,救不了国。”“阿姨,国难当头、匹夫有责,我们女青年都积极参加抗日。如果不把日本鬼子消灭光,我们大家都会死在日本人手里,你家里的磨坊也开不成。”“尤成美,今天是最后一次机会,只要你讲出你的领导叫什么名字,‘江抗’部队在哪里,可以不杀你,保你升官发财。”“要杀就杀,不必等待!”砰!砰!二声枪响,尤成美倒在血泊中,日本鬼子和叛徒灰溜溜地离场。
灵峰喜洋洋艺术团,一个以灵峰村人为班底组建的演艺团体,成立于2008年,现有演职人员30多人,多为退休戏曲爱好者。表演队成立初,当时年近60岁的两位团长克服重重困难,团结骨干队员,使团队一步步站稳脚跟。据灵峰喜洋洋艺术团现任队长钦幼芬介绍,一直以来,团队演出节目种类繁多,曾排演过锡剧大戏《珍珠塔》和《寻儿记》,也有传统锡剧小戏、折子戏《双推磨》《阿必大回娘家》《孟姜女》《拔兰花》,还有自编自导的家风家训小戏小品《真情假意》《忏悔》《打开一扇门》《一顿家常饭》等,真实动人的剧情,十分感人,也连连获奖。
高温天里的灵峰公园,依然活跃万分,灵峰喜洋洋艺术团这群上了年纪的戏曲迷相聚于此,为最近的演出奋力排练着。他们有时也会请来专业老师进行唱腔、作曲、剧本创作等方面的指导,提升团队实力。除了在本村及本镇其他村演出外,灵峰喜洋洋艺术团也受邀参加相城区各乡镇、吴中区、昆山等地进行专场演出,勤劳的耕耘收获了四面八方的戏迷朋友的支持。在北桥街道的“文艺轻骑兵”活动中,灵峰喜洋洋艺术团带来的锡剧专场,更是让爱听戏的人里三层外三层地将演员重重围住。
“推呀拉呀转又转,磨儿转得圆又圆。一人推磨像牛车水,两人牵磨像扯蓬船。”盛北之音文艺社社员扮作苏小娥率先登台,唱出锡剧《双推磨》中的经典对唱词。“推呀拉呀转又转,磨儿转得圆又圆。上爿好像龙吞珠,下爿好像白浪卷。”盛北之音文艺社团长付素红扮作何宜度登场,两人一唱一和,台下观众则看得目不转睛。
在盛北花园的睦邻之家,记者遇见另一种“民间力量”。“我们这帮人,年轻时守着收音机听戏,不管什么剧种,都听得津津有味。如今跟着手机学,更加方便了。”付素红掏出手机,播放着队员在菜市场摊位后练唱的录音,背景里还有剁肉馅的咚咚声,“你听,这才是最地道的‘伴奏’嘛。”过去田埂是最随性的戏台,插秧的农妇直起腰,水田里的倒影还在晃,嗓子里已发出《西厢记》的调子。草帽往泥地上一搁便是道具,裤脚的泥水溅在“台步”里,倒比戏园子里的地毯更接地气。割稻的男子们爱唱《沙家浜》,号子混着锡剧的腔,惊飞稻丛里的麻雀,却惊不散田埂上蹲坐的听众。
付素红是芮埭村人,现居盛北花园,她从小嗓子好,喜欢唱歌,在戏曲表演上天赋使然。2009年她以梦炫广场舞队起步,后发展为代表街道的北韵舞蹈队,2017年与辖区戏曲爱好者创办盛北之音文艺社。作为团长的她,带领20多人的团队潜心研究戏曲,每年为社区居民送上公益演出,并走进当地幼儿园、小学教小朋友唱戏。节目涵盖锡剧、越剧、沪剧等剧种,越剧《梁祝·十八相送》广为人知,沪剧《双推磨》讲述旧社会寡妇与热心人在劳作中终成眷属的故事,锡剧《拔兰花》演绎一对私定终身的恋人被父母拆散,重逢后却因时代局限最终分离的凄惨爱情。除了传统剧目,他们还自编自演《大忙人》《五大嫂绘蓝图》《阿必大回娘家》等“三句半”、小品等节目。文艺社还入驻盛北社区“匠心工作室”,和辖区民间艺术达人一同为文化发力。
平日里,付素红在群内一声招呼,大家就准时来到排练地集合。老百姓对节目要求高,唱戏若不穿服装总觉得差点意思,这些年也添置了不少戏服,基本能够兼顾到不同角色的演绎。在节目创新上,他们则打破传统“三句半”敲锣打鼓的固定模式,设计队形变化,配合色彩各异的旗袍,让传统曲艺呈现出舞蹈般的视觉美感。面对时间和资金的双重约束,他们发展出高效的排练机制:演员先在家背熟台词唱段,合排时直接进入舞蹈化配合,更快地排出大戏。在传承方面,他们走进北桥中心小学和幼儿园,教孩子们学唱沪剧《芦荡火种》中“芦苇疗养院”的唱段,甚至购置小生戏服让孩子们体验。
最动人的艺术,往往生长在生活的土壤里。在充满文艺气息的北桥沃土上,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曲艺艺人,他们是普通平凡的戏曲传播者,扎根乡村几十年,只为一个信念,一份责任。
好戏开场,戏韵北桥正发新枝
“茉莉花开”文艺直通车行动自今年1月启动以来,在苏州已开展数场大型演出,省内文艺大咖、名剧名品齐聚北桥。
灵峰村二楼会场坐满了人,锡剧《秋香送茶》《小过关》等剧目联袂上演,演员们行云流水般的身段动作和唱腔,让戏迷们情不自禁地跟唱起来;“别人笑我太疯癫,我笑他人看不穿”的经典台词刚落,编曲便转为电子节奏,唐伯虎踩着探戈步绕场。锡剧轻喜剧《追香记》十分有看头。当“唐伯虎点秋香”的剧情上演时,舞台转为“非诚勿扰”现场,传统故事经此创意改编,焕然一新;“咚咚锵,咚咚锵……”伴随锣鼓声,演员们粉墨登场。锡剧《游园》、黄梅戏《天仙配》、昆曲吟诵及弹词开篇《枫桥夜泊》等曲目登场。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碰撞出的双重韵味蛮灵格!
冶长泾畔的草坪上,荧光棒组成的星海随着《梨花又开放》的旋律起伏。张先生骑着电动车赶来,车筐里还装着没卖完的葡萄,他是附近的果农,听说有草坪音乐会,提前收摊来“赶时髦”。“以前觉得音乐会是城里人的事,没想到在北桥,也能听到《爱如潮水》。”而在他身后的市集里,手冲咖啡的香气混着评弹的三弦声飘来。“茉莉花开”文艺直通车还“开”进相城区北桥中心小学,演绎儿童音乐剧《老虎断案》。戏剧走进校园不仅是文化传播工程,更是美育实践的延伸。“对许多学生而言,这或许是他们的戏剧初体验,却可能就此叩开艺术之门。”江苏省演艺集团锡剧团演出部主任周泽表示,“‘茉莉花开’文艺直通车行动自今年1月在北桥首演以来,我们根据当地文化特色和群众需求,优化节目配送,把优质的文化资源送到老百姓心坎上。‘送文化’更要‘种文化’。”
据悉,北桥街道结合此次“茉莉花开”文艺直通车行动,计划全年完成各类文化惠民活动200场以上,推动“周周有活动、月月有演出、季季有‘村晚’、年年有成果”的文化惠民新模式。与此同时,构建“文旅+非遗+社群”融合模式,建设长三角戏曲文化高地、文旅消费新地标。打造一支文艺轻骑队伍,制定一份文化服务菜单,推出一批最美文化空间,并活化更多的非遗项目。
如今的北桥,好戏正在登场。这台戏,不仅是赓续“戏曲之乡”深厚底蕴的文化大戏,更是向着“北桥振兴”昂首阔步的发展大戏。离开北桥那天,灵峰村的戏台又搭了起来。《追香记》的电子乐再次响起时,我忽然明白:所谓“茉莉花开”,开的不只是一场场演出,更是文化扎根的土壤;所谓“戏韵北桥”,韵的不只是唱腔,更是一群人把热爱酿成传承的执着。
记者 陶瑾
本文刊登于《现代苏州》杂志2025年8月20日刊
发布于:江苏省股票配资佣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