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河南大学更改注册地的消息并没有在郑州激起太多波澜,却让开封人感到一种被遗弃的失落感。作为开封最顶尖的高等学府,河南大学代表着这座千年古都的文化灵魂。若河大离开,便仿佛失去了灵魂,开封人如何能不感到失落?
与开封人感到失望的情绪相反,许多人对河南大学迁至郑州表示赞许,认为这是学校抓住了发展机遇,迎来了腾飞的良机。回顾历史,河南大学已经经历了四次重要的迁移。第一次发生在1937年,学校搬迁至镇平、信阳、嵩县等地。第二次是1944年5月,当时学校迁往淅川,并且发生了震惊全国的“潭头惨案”。第三次迁移发生在1948年1月,学校再次迁至苏州吴县。第四次发生在1949年,左翼迁往武汉,右翼则前往台湾。若说前三次的搬迁完全是出于被迫,那么此次的变动其实仅仅是注册地的调整而已。
河南大学创建于1912年,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名校。与中山大学、武汉大学、浙江大学和南京大学并称“五大国立中山大学”,而河南大学便是其中的第五所。不幸的是,其他四所学校现已都是985高校,唯独河南大学仍然未能进入211工程。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,主要是河南大学在历史长河中的多次拆分,学校的部分学科与院系被拆分出去,支援了其他高校的建设。
展开剩余73%河南大学的第一次拆分发生在1934年8月,当时土木工程系并入了北洋大学(现天津大学)。第二次拆分是1938年,畜牧系并入了西北农学院(现西北农大)。第三次发生在1951年8月,教育系并入了华中师范大学。1952年,发生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,农学院独立成立(现为河南农业大学),医学院并入了郑州大学,行政学院与河南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合并(现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),水利系并入了武汉水利学院(现为武汉大学的一部分),财经系并入了中南财经学院(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),植物病虫系并入了华中农学院(现为华中农业大学),畜牧系并入了江西农学院(现为江西农业大学),土木系和数学系并入了湖南大学,而河南大学剩余的院系则组成了河南师范学院,至此,河大的名字消失了。之后,河南大学还经历了第五次拆分,即1955年理科组建了新乡师范学院(现为河南师范大学);第六次拆分则发生在1975年,信阳分校被改为信阳师范学院(现信阳师范大学)。
河南大学在这些一次又一次的拆分中,失去了曾经的名字,甚至一度变为开封师范学院,后又恢复为河南师范学院,直至1984年才正式恢复为河南大学。如果在1953年,河南省省会由开封迁至郑州时,开封师范学院能够随之迁往郑州,也许这就是河南大学再生的第一次机遇。而在1952年,若教育部将山东大学迁至郑州,并成功组建新河大,或许今天的河南大学早已跻身于985行列。1954年,郑州大学成立时曾一度称为河大,若当时能够继续保留这个名字,或许就是河南大学再生的第三次机遇。而2000年7月,郑州大学、河南医科大学和郑州工学院合并组建新郑州大学,若当时河南大学能够与河南农业大学、河南中医学院、郑州师范学院等一同组建新河大,或许这便是河大的第四次机遇。因此,历史给了河南大学深刻的变迁与沧桑,也给了它重新崛起的机会,只可惜,长期扎根在开封这座曾经辉煌而又没落的千年帝都,河大并没有牢牢把握住这些机会。
开封,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,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。自战国时期魏国建立大梁作为国都以来,开封便承载着辉煌的历史。在北宋时期,开封更是成为了全国的政治、经济中心。然而,自从京汉铁路的西移后,开封逐渐失去了作为河南省省会的地位。与洛阳一样,开封见证了王朝的兴衰变迁。虽然洛阳通过兴办工业找到了新的发展机会,而开封却一直未能迎来复兴,甚至从河南的第三大城市逐渐跌落至如今的四线城市。20年前,河南省委曾提出郑汴一体化的构想,推动了郑东新区的发展。遗憾的是,20年过去了,所谓的一体化进展并不显著,开封的地位也未能有所提升。郑汴一体化的最大成果,似乎只是实现了统一的区号(0371),修建了郑开大道,而连郑州的地铁都没有规划到开封。最终,郑州通过其不断崛起,成为了准一线城市,而开封则越来越边缘化,成为四线城市。开封人普遍认为,郑汴一体化在促进郑州发展的同时,却也带走了开封的活力与资源,使得这座古老的城市愈发衰败。
因此,开封人无需过多怪责河南大学的迁移。毕竟,从古至今,人们总是向往更高的地方,尤其是对于学府而言。如果河南大学继续留在开封,也许“双一流”建设的目标依旧遥不可及。也许未来十年,随着中原城市群的建设加快,郑州与开封合并为一个大城市的可能性愈加增加。到那个时候,开封也许已经成为郑州的一部分,那时开封人是否还会在意河南大学的注册地在哪里呢?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配资佣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